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

不忍揭示的惻隱



  中醫對於舌診,自有一套博大精深的理論,開始習醫時,便對這神奇望診術異常著迷,除了千方百計,找來不少有關舌診之古今書籍及文獻,仔細研讀之外,還在臨床上,努力拍攝病人之舌象,然後經過分析琢磨,再與辨證論治之治則方案互參研究,更進一步追蹤病案,看看是否能真的達到治病求本之目標?

  為了拍攝一張滿意的舌象圖,我到底要花上多少心力?

  對於一個學醫成癡的人來說,可不曉得呀,但有了這個影象記錄,便大大增強我的研究心得了。

  臨床上,只能瞄一眼的舌診,及後卻可把舌象相片放大分析,細心鑽探每部位之神、色、形、態,舌苔之種種變化,實在可揭示一些深藏之隱疾。

  我想我是幸運的,帶教老師和遇見過的病人們,對我之認真學習精神,多數給予讚賞,並以行動給我支持和配合。

  想到這點,可要感謝他們,病人真是我的老師!

  請病人伸出舌頭,停留幾秒時間,讓我拍攝,可不是一件輕鬆事嗯,而且我還要拍攝舌底靜脈之形態,病人需要把舌頭捲向上,更不是容易配合的呢。

  慶幸,在我學醫之年代,已能全面使用電腦幫忙,尤其是我,擅長用文字記錄病案,當時是少有的學生,能在臨床上幫老師用電腦即時輸入病案資料,並詳細寫下四診記錄。

  後來,有師弟妹帶來一些跟診病案給我看,竟發現其中有些是我以前寫下來的,便成為他們的參考資料。

  近日重新整理舌象相片,發覺仍有待改善的空間,可能是拍攝的技巧仍不是太熟練吧,也許是時候,要增添一部質數較高的相機了…… 


  這陣子,還在研究這款「天天艾」,特別在休假的日子,為媽媽做艾灸治療,希望多做幾次,能吸走媽咪體內的寒濕之邪吧!

  這次集中做她的腰部,媽媽常投訴腰背寒冷,用艾灸治療應是對症下藥,以溫熱排寒濕之法治療,你看看那些艾貼,已吸出大量的黃色濁水……


  舊同事卡文來送嫁女餅,有唐餅和西餅,她說唐餅是給我爸媽吃的,她選了紅綾和黃綾兩款,想老人家愛吃。

  時間過得太快了,轉眼間,卡文的大女兒便要出閣了,還記得我剛行醫時,她的女兒是穿著中學校服來找我看病的呢!

  怎麼,下個月便是她的大婚日子了……


  小時候,我喜歡吃叉燒包多於雞包仔,因為那多汁香甜的叉燒餡料,是每個小孩的至愛;後來,在我幾乎忘記了叉燒包之時,竟發覺薑汁雞包仔也不錯。

  近年來,多與媽媽飲茶,選擇點心的口味,也得遷就她。這家茶樓的雞包仔,放入薑汁和莞茜,甚得媽媽歡心,其後,我也慢慢習慣了。

  平凡的口味,竟然蘊含人生況味,由叉燒包到雞包仔,我可多了一點點領悟,一種不可言喻,卻有一種雲淡風清之輕安,充實滿懷……





6 則留言:

  1. 我也喜歡雞包仔內的薑汁味道和那些芫茜香氣,但現在卻很難吃到很好的…
    我曾看過西醫,他們有些也會看病人的舌頭,想這是中西結合罷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現在的食物,總是比不上舊時的好,
      也許是食材已變樣了。

      我有不少同學也是西醫,
      他們也會為病人把脈和看舌頭,
      只是不能開中藥方,
      有時會把病人轉介給我,
      這樣的合作,也算是另類的中西結合吧。。。

      刪除
  2. (個人見解) 在拍攝方面,以現今的手機已卓卓有餘。其實要影得好,一個特定嘅位置及光源反而是主因。試想想,在白光燈與黃光燈,出來的結果也會不一樣,所以,最佳方法是找支合用的枱燈,加上一個固定相機或手機的��來拍攝(最好是連拍多張之類),那麼結果便會保證及有一致性,方有比較意義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現在的手機自動有柔膚功能,
      沒法拍出舌象上之深淺層次感,
      反而相機會好些,但就是不夠手機方便了。

      謝謝你的建議。

      刪除
  3. 世上很多人都沒有特別專長的技能,但醫生尤其專科醫生,我是十分敬重的.醫師你是其一有專長和毅力的,敬佩.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把興趣發展下去,
      持之以恆,長期專修,
      或會有點成就。
      執兄也有專長,
      只是沒有刻意發展下去吧。。。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