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

一葉蓮

  近日牽連著學佛的因緣,似乎跟這「一葉蓮」有關。

  大約在兩年前,友人在志蓮淨苑拍到這種出塵脫俗的小植物,給我傳來幾張相片,然後又請在淨苑工作的友人尋找,大概知道它種在哪個位置,便打算到志蓮探訪。

  其後,總是給俗務瑣事纏繞,便把這等微塵小事擱下,隨著日復日之工作,以及所謂重複的生活,更是忘了這花之倩影。

  接著奇妙的事情出現了,一位很久沒來覆診的女病友李小姐,聽我們熟稔的友人說,我已遷回旺角,她便繼續來找我。見面之後,我們當然有談不完的話題,她竟拿出手機,給我看一些相片,還介紹其中一種叫「一葉蓮」的植物,說看見此花便想起我,很適合我種植呢。

  當我瞥見「一葉蓮」時,心裡欣喜,李小姐說在花墟有售,但我沒有立馬前往購買,也許,心裡就抱著隨緣吧,又深怕自己沒有「綠手指」,照料不妥貼也不好。

  然後,過了一星期,待李小姐來覆診時,知道我仍沒有購得此花,她竟然在下午再來診所,送我一片「一葉蓮」。

  送花人就是那麼堅信,我應得此花吧。

  感謝李小姐,這片一葉蓮十分配合我當下修行之心情。此花看似弱不禁風,但一片葉子便能繁衍、生根、開花,擱在放了水的碟子上,便能生長,花開花合也有時,姿色妙曼出塵,陪伴我誦經靜坐,甚有生趣。

  由「一葉蓮」到「釋‧梵@三人行」群組的緣起,又是另一個故事的延伸,這是我第一個參與的學佛群組,因緣具足了,適當的人物便會亮相。

  興許,你又會提醒我,這也不離「成住壞空」的規律吧,如今看似有衝勁,大家興高采烈聚合起來,要幹一番什麼事業似的,但因緣沒了,又會四散東西,甚或互不理睬。

  儘管如此,那又如何?

  曾經與幾位志同道合的人,在人生路上為道心發願奔馳,揮著汗水熱情洋溢,燃燒自己,照亮別人;總比碌碌無為,無所事事,窩在床上睡到自然醒,然後等待生命終結,來得踏實而充裕……

 

  佛學班同學會的進修課快將結束了,近最後幾堂課,同學明顯減少了,一般都如此,初期熱情的人多,後來同學逐漸淘汰,學習什麼都差不多吧。

  同學減少了,我較有空間請教老師問題。

  近日突發奇想,就是分別向三位老師提出相同的問題,看看他們如何解答?

  結果真的出乎所料,滿以為可以給我啟發性答案的,卻沒有得到預期的回應;而那位上課讓我較易打瞌睡的,卻給了我一個甚有指導的方向。

  呵呵,以後再上這位老師的課,我可真的要抖擻精神,精進學習啊……

  其實那天逛書店,站在店裡打書盯,已把這本新出的《讀書雜誌》翻閱了,但基於支持,算盡了一點讀書人的棉力,也掏腰包,購了這期創刊號。

  讀書雜誌用不著全彩色的,圖片又比文字多,也是十分無奈吧。一個由米哈寫的文化專題,似乎更像大學生專題報告,是否刻意寫得淺白?也不得而知。

  由大機構出版的讀書雜誌,應該可以繼續下去吧,但我的支持到此而已。實體書(尤其是雜誌)的出版,不能再用從前的形式呈現了,讀者與時代都在改變,這更考驗出版人和編輯的視野……

  香港的天氣總是那樣冷暖不定,日夜溫差較大,我不敢穿少,怕受涼了,就麻煩。

  如今,要好好愛惜身體,為了要留著色身做更多的事。

  重開的逍遙堂已上軌道,新舊病人也找上來了。給你看看我的診室,一切裝潢跟從前的沒大分別,跟隨著我的東西,只會逐漸減少。

  是的,就如一位男病友說的,修行的人,就喜歡「家徒四壁」的感覺,家裡與工作的地方也如是……

  佛友和病人都歸位了,一切都像回到各自的軌跡上去。

  沒料到,那些白鴿也一樣,總是飛近我,在逍遙堂診室外徘徊,上圖這隻鴿子,便在窗外鄰居的冷氣機旁駐足,靜靜守在那兒,已有一段日子了……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