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

中醫望診識病

  整天躺在美人魚沙發上看書,後果便是頭暈暈的,每次都要站起來練習「平甩功」20分鐘,才可緩解不適,凡事不能過猶不及,否則便失去平衡,中醫的核心理論講的便是陰陽平衡,一切以平為順,便能健康一生……


  這次閱讀重點在鑽研中醫望診的書籍,主要是看這本《面診治病──圖文百科1000問》,書厚得要命,但勝在資料豐盛。

  我還發明了一種新的閱讀方法來挑戰自己,就是先把那些問題看了,然後自己試著回答,不懂的才去翻答案,這樣下來,便可測試自己對面診的認知能力,既可溫故知新,又可增加閱讀興趣,所以看到眼睛疲乏,拿著書本的手腕也酸痛。

  
與這本書併列閱讀的,是另一本望診書籍──《中醫望診識病圖譜》,書中的圖譜是由陳家旭和宋天彬兩位老師所收集的,包括了望神態、望形態、望頭面官竅、望舌、望軀體四肢、望皮膚等六個部分的圖片和說明,對於我們這些臨床經驗膚淺的醫師,實在具有參考價值。

  
中醫的望診功夫了得,記得以前在國內實習骨傷科,跟著一位老教授,他單憑望診,看著病人走路的姿態,便能得知他所患何病,或是哪個關節出毛病?其準確程度,比X光線檢查相差無幾。

  
我於是纏著教授,死跟貼著他不放,希望能學到一些非凡武功;可惜,教授不愛說話,他身邊已擠滿了幾位碩士博士生,對我這個香港實習生更是不理不睬。我在無計可施之下,只好主動提出跟他當夜班助手(那是大家不願意做的苦差),盡量幫他處理一些瑣碎雜務,以及輸入電腦病歷。我就不相信,這般跟著他會學不到東西?

  
到底最終,我有否學到這門上乘武功?

  
教授由始到終,都沒有正面回答我的提問;不過,每次,他都在我的問題上反問我另一個問題,例如我問:「老師,你是否結合了其他望診資料,所以判斷他有頸椎病病史?」

  
他便會反問我:「那應該在哪個部分可看出這些資料?」

  
「在耳診和眼診上,也可看到病人有頸椎病的問題。」我馬上回答他,但他就是冷冷的,不作出任何回應。

  
我每天便這樣跟教授,玩著這些不知答案的問題遊戲,有時候,我更有意問一些錯誤的問題,又或回應錯誤的答案,但他還是一貫的冷淡,誓要跟我保持距離似的。

  
然而,每當我問了幾條錯誤問題後,我便會在醫生值班室,我常徘徊的地方,發現幾本跟我的問題相關的參考書,我當然會自行翻閱,並且明白老師的用意。

  
我不知學到什麼東西,但就是對望診知識,有了點滴的累積,那當然是後來,才慢慢知道的。


  


  
這本中里巴人的《萬病皆可心藥醫》,提出「只要會品茶,你便會號脈」的說法,讓我甚有同感,因為兩者都是一種感覺,一種跟身體溝通的感動,不能用文字或語言,可以表達。

  遲些要跟一位茶友談談這個說法,也許,會有多些實踐的體悟。

  
一本書能給予讀者一個閃動的靈光,便已足夠了……

  


  
近日練功又有新的發現,所以便重讀李鳯山老師的《平甩功》書籍,引證自己的練功體會……
     

  
病友惠芳來複診,送了一盒精美的曲奇餅給我。這陣子,我把拔罐技術傳授給惠芳,她連續學習了三四次,也開始自行拔火罐了,昨天還在我威嚇下,也在病人(她先生)同意之下扎了第一針。

  
惠芳學得認真,也是一個好學的中醫迷,相信她會幫助到有需要的人,把這門治療技術,回歸到家庭,為家人作治療。

  
你看,惠芳抱著我的針灸小人時,笑容多甜美……



  看見惠芳這般抱著針灸小人,便想起以前的我,當年,我沉迷學習針灸時,也像她那樣,整天整夜的抱著這個針灸小人,癡心情長似的。
  
大抵,中醫迷都是一個模樣吧……

3 則留言:

  1. 單是面診 , 就有一千個觀察的向度 , 這學問真是浩瀚不可思議 , 望診是十年磨一劍的修行 , 深入究裡的探索精神 , 正是中醫不斷發揚光大的機動力 !
     
    [版主回覆10/11/2010 10:49:00](Empty)

    回覆刪除
  2. have a good day
    [版主回覆10/11/2010 11:47:00](Empty)

    回覆刪除
  3. (Empty)
    [版主回覆10/12/2010 18:28:00](Empty)

    回覆刪除